甫至民國三十五年才建制大寮鄉,於清代隸屬鳳山下淡水溪,因溪埔土質肥沃,居民紛紛屯墾,並以蔗葉建寮,共分四處:溪埔寮、潮州寮、頂大寮、下大寮,後來四寮合一,稱為大寮。溪寮村舊名溪埔寮仔,迄今老一輩人多數沿用舊名,據了解,係因不少人在溪埔地搭寮養鴨而得名。
中庄村內一、二鄰舊打鐵店,如今當地少數人仍以打鐵營生,三、四鄰的方厝則因全部均為方姓族人集居而命名。位在高屏大橋附近的義和村,俗稱磚仔窯。昔日該地區以製磚工廠眾多而得名。
從地名看大寮
先民搭寮,一步一腳印
清康熙年間,開始有大批的漢人移民進入開墾,高屏溪沿岸的溪埔地,雖經常氾濫成災之苦,但也因氾濫而致土質肥沃,利於農耕。數百年來,先民為免住屋受溪水氾濫威脅,採取搭建臨時寮舍的方式,作為暫時的居住場所,其中「溪埔寮」、「潮州寮」「頂大寮」與「下大寮」,是四個較大的移墾聚落。日治時期將此四區合稱為「大寮」,成為今日地名。(資料來源:《大寮鄉誌》)
地方風情
今日的大寮,是多元族群融合的區域,較具特色者有:
- 拷潭、內坑:簡氏宗族早期發跡地。
- 義仁、昭明:二里早期稱為赤崁,武舉人張簡魁故居即在此處。
- 山頂:閩氏傳統建築「陳家大厝」位在此處。
- 前庄、中庄、後庄:圳道與車站的所在。
- 三隆:張簡氏聚集的大本營。
- 會社:昔日製糖工業重鎮。
- 中興:眷村住民與閩南族群混居融合地帶。
- 忠義、光武、復興:眷村社區。
- 潮寮:客家聚落與大發工業區所在。
資料來源:大寮鄉文史協會《芋仔番薯向前走》、《鄉土文化教材》